賺得更有意義

現今社會普遍對企業家沒有甚麼好感,認為他們大多都是「見錢開眼」、「賺到盡」,凡事向利益出發,有時候為了達到目的,會用上不合道德的方法。然而,真正企業的經營者卻應該對企業的核心價值有深刻的認識和堅持。「企業」中的「企」字,可以分成「人」和「止」字。這表示如果企業中缺少了「人」,企業的運作就會停止。而這個「人」字卻包括了所有和企業有關的人士,例如:員工,消費者,甚至是社區內的居民。因此,只懂得「肥上瘦下」和「殘民自肥」的企業經營者絕對不會持久成功的。進一步來說,我認為成功的企業家一定要懂得如何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能做到對社會、顧客和顧員等多贏的局面。

在英國,《大議題》(Big Issue) 是一份著名的雜誌。直至現在,單在英國有五種語言版本,流通量約為150, 000份。也許有人會說:「世界上有很多雜誌也有這樣的銷量,《大議題》又有甚麼特別呢?」特別的地方就是,這份雜誌並不是在一般的報紙檔出售的,它是由約四千名露宿者販賣的。創辦人約翰.柏德童年時也曾為露宿者,他完全明白露宿者遇到的困境。而他眼中的《大議題》是一本由街頭露宿者販賣的雜誌,讓他們同時擁有工作和合理的收入,把一雙行乞的手,變成一雙有生產力的手,從而得著具尊嚴的酬勞。

約翰認為社會上不少露宿者是極需要幫助的。例如,在1991年底,英國便有約40,000個家庭生活在貧窮線下。然而,不少貧窮者都是希望自力更生的,但苦無方法。由於約翰曾經也是露宿者,他知道露宿者在沒有工作情況下的仇富心理,社會大眾又會排斥這些低下露宿者,做成社會矛盾。

有見及此,約翰決定善用其營商能力,創立一家企業幫助露宿者就業,《大議題》因而創立。約翰認為社會上每個人都要依靠自己的勞力為生,雖然露宿者的知識水平有限,約翰起初只要求露宿者努力向大眾推銷報紙,及後更鼓勵露宿者搜集雜誌的內容。結果,在短短的幾年間,《大議題》已經出版至南非、日本和澳洲等地。約翰更利用雜誌的盈餘成立「大議題基金會」,以作資助露宿者改善生活。

約翰作為一位企業家,他不單為自己賺到合理的利潤,而且幫助社會上需要協助的群體。企業家在社會上總是有一點影響力的,如果這些擁有資源的人都懂得如何利用其影響力回饋社會,這樣企業的存在便會變得有意義,既會獲得大眾的支持和愛戴,又能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
筆者曾經認識一位小企商人,眼看國內家庭教會成長逢勃,不少男信徒離鄉別井接受傳福音訓練與信仰裝備,留下不少婦女待在鄉間,他們「動了慈心」,想著不要浪費她們的生產力,又可幫助她們謀生,讓丈夫無後顧之憂,於是把她們組織起來,成立小工廠,生產手製家居廚房用具,運到美國銷售,雖然不是甚麼大生意,但的確賺錢賺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