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得天下

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由此可見心服比口服重要。

員工是企業重要的資源之一,如能妥善管理人,就能使企業順利發展。但是,管人是管理學中最難的學問。因為每一個員工的性格、經驗、背景、想法都不一樣,很難「一本通書看到老」,找到一個能有效管理所有人的方法。

有些企業和管理人員均曲解了「管理」兩個字,以為管理就只是「管束」員工,讓員工順著公司的政策走。於是,他們便制定了各種各樣的約束制度,要求員工每個步驟、每樣事情都嚴格按照公司的標準,如:上班期間不能談話,限制上洗手間的次數、髮飾和儀容等。儘管管理學之父泰勒在1911年所提出的「科學管理原則」的確能夠提升企業效率,但這些制度卻規範了員工的工作模式,使他們坐如針氈,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管理人員以為壓力、制度化就是推動效率的動力,其實卻不然。因為人不竟不是機器,禁不住長時間的壓力與緊繃。就算是金屬,也有出現「金屬疲勞」而折斷的一刻。當員工受夠了這種嚴格的約束後,便會產生反效果。較輕微的反效果包括會有「小動作」,趁著管理人員不察,做出違反公司制度的事;又或者被僵化的制度磨蝕了創新的意念,窒礙了公司的發展空間。更嚴重的效果,可能就會像某大台資企業的員工一樣,抵受不住壓力而輕生。因此,管人不當的後果不能輕視。

最近,我的一位友人遇上了一個不稱職的員工,他的不負責任行為令我的友人感到不滿。他是一家速遞公司的職員,友人在外國訂購了一部電話,由他負責送運。在得知送貨的日期後,友人就在家中等候送貨員。但是,等了一整天都沒有人來過。晚上卻在家中信箱發現了一張字條,說友人家今天沒有人在,因此派遞不成功,需要揀日再派。

對於這件事,友人真覺得哭笑不得。究竟是那速遞員懶惰,連多走幾步到友人家按鈴也躲懶?還是他在陽奉陰違,對抗公司的管理?無論他是基於甚麼原因,我都深深體會到,制度化的約束頂多只能管理員工的人,卻管不到他的心。他不歸屬於公司,自然就不會以公司的利益為大前提。所以,管好一個員工,不單要靠制度來規範他的行為,更要加上軟策略來管好他的心。
現代企業管理給了我們較客觀的辦法,管理人的好方法是培養和激勵。當一個人被動的做一件事時,他即使做得非常認真,結果可能只達到預期效果的80%,但是當一個人主動去做一件事時,結果可能是預期效果的120%。這種現象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人潛力發揮的結果,亦是通過管理要達到的結果,而激勵應該是達到這種結果的有效途徑。

要達到這個結果,需要管理人員把顧員放在第一位,而不只是顧客。員工的滿意度越高,就等於「品牌內化」的程度越高。不要認為這樣是違反市場營銷的理念,試想想如果沒有有心的顧員來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企業又如何能留得住顧客,更遑論要尋找新客戶。企業總是在考慮顧客需要什麼,如何去滿足顧客的需求,但卻對自己的顧員的需求置若罔聞。

簡而言之,要管好一個人,秘訣在於激勵而不在於制約。至於如何激勵員工,就要看那個人的取向,有人喜歡獲得上級的認同、有人需要用實質的金錢鼓勵、有人需要給他一個崗位,有人需要舒適的辦公室環境……。辦法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切記:得人心、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