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對自己的要求要高一點

世界著名單車選手布蘭多在連續三屆獲得世界單車冠軍後,被記者問及其成功之道。於是,布蘭多就邀請記者回到家中車房,指著一架特製「小輪」單車,記者眼前單車的輪子尺寸與嬰兒車的輪子無異,記者說:「你就是用這單車練習?為甚麼它的輪子那麼細呢?你踏這單車時不是要比別人付上加倍的努力嗎?」

「對的!踏上這單車的確是比較辛苦的,不過它讓我在練習時習慣困難,當我在比賽時,騎著正常單車,自然會覺得較為輕鬆。」布蘭多這樣回答著記者。布蘭多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對自己的要求高一點,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困難,當我們真正面對困難時也不會心驚膽顫。

在香港的單車好手中,也有一位與布蘭多有著幾乎相同的故事,就是洪松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要做一位專業的單車選手,談何容易,既沒有政府和家人的支持,洪松蔭節衣宿食,每天艱苦訓練,甚至自資旅費到歐洲比賽,內心為著還原自己的單車夢,不斷向難度挑戰。

其實洪松蔭的故事,也鼓勵了當年六歲的小兒,繼續學習鋼琴:一樣他沒有特別天份的音樂活動。話說當時兒子只是學習鋼琴半年便想放棄,我和太太為他繼續學習鋼琴一事花盡心思,百般威迫利誘均無效,最後我們協商了暫停學習一個月,來一次「冷靜期」。就在期間我們一家人偶然觀看了描述洪松蔭鍛鍊單車技術的奮鬥經歷的話劇 : 《秒速18米》,兒子深受他跨越困難的意志而感動。這天晚上,睡前與小兒的對話,神奇地解開了我們的角力。我問兒子 : 「今天開心嗎 ?」「很開心,看了話劇。」「那你在話劇裏學到甚麼 ?」「學到不放棄。」我急忙地追問: 「那你現在覺得有甚麼東西不要放棄 ?」兒子很靦腆地說 : 「學琴囉…」為父的我,此刻內心非常欣慰,高興的不是他學會彈琴的表現,而是他「不放棄」,直到今天十一歲,他仍繼續著這沒大天份的興趣。

我想當孩子不斷成長,總會有機會遇上一些他不甚喜歡或甚至不是他的強項,但又於他有益,必須面對的事情,這時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心態。每次力有不逮,便想著放棄,人生就只有充滿著失敗的經驗。

近日孩子便因著英文的寫作表現未如理想,甚是困擾。事緣,教英文寫作的老師認為兒子的寫作表現不夠理想,文意欠全面及文法每有錯漏,歸根咎底是閱讀不足及不夠專心,而孩子也真的不大熱衷這門課。於是老師和他定下閱讀計劃,每週給他指定讀本,並建議他閱讀若干頁數,然後完成讀後感交給老師,老師每星期批改,跟進他的表現。慶幸一個月下來,從老師的評分和意見看得出兒子算是有明顯的進步。為父的我,便進而關心他有沒有「持之以恆」地改善下去。某天我問兒子:「你今天讀了多少頁?」他的答案是30頁,然後我問:「那老師要求你要讀多少頁?」他說是30-40頁。我第一個反應便是他只求做到老師的最低要求便了事,我對兒子說你這心態絕對不可取,可是兒子並不完全理解為甚麼他做到「合格」,我也不「收貨」。經過一輪「雄辯」,我認為自己的口才仍不能說服他「凡事對自己的要求要高一點!」的道理,最後還是他的堂哥比我更有智慧,建議他應該把一個有趣的故事段落完整地讀完,這樣他的讀後感會有更好的內容和點子(spotlight),兒子覺得他的見解更能接受,我們的辯論便暫時停止了。侄兒稍後跟我說:「阿叔,閱讀如果是有趣味,他的一定會不只讀30頁的。」想來也有道理。

可是直至夜裡,我還是想著如何把我的人生哲學:「凡事對自己的要求要高一點!」對兒子能說過明白。這夜睡前,突然想起自己少年時的一次經歷,便娓娓道來給孩子聽。

話說年少時學習書法,老師著我到書局選購心儀的書法名家墨寶來臨帖;書法老師看到我的習作,臉容一沉地說:「你所選的,在歷代名家中,可算是位列榜末,若你拿他來學習,你的成就很難有突破,正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如今你取法其下,得乎其下下!」聽後我便乖乖地拿回殿堂級大師王羲之、柳公權的書法來學習。

最後我再「添加」了一篇最近的報導,提到一位80多歲的老人家竟然能夠完成五十多公里的馬拉松比賽,過後別人問她是怎樣做到的,她的回答很簡單:「把眼前每一步努力行好,不經不覺間就已經會到達終點。」我說:「能完成「壯舉」的人,往往是甘於向難度挑戰及以「揼石仔」的心情向目標前行。」兒子就在似有感悟的狀態下進入睡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