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故事開始(十一) 擊倒歌利亞的小石子

在舊約中,記載了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交戰。非利士人當中有一位巨人歌利亞,極其勇悍善戰,以色列人遇到他也無不退避三舍。年輕的以色列人大衞看見這情況後,主動挑戰歌利亞。大衞先在戰場上拾了數顆小石子,在與歌利亞對陣叫罵時,於遠距離扣石子擊斃了他。

在商場上,也有不少已在市場建立成壟斷著的巨人歌利亞。作為一間小公司,憑怎樣的「小石子」才能求生呢?

一直以來,奧克蘭運動家(Oakland Athletics) 是一支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魚腩球隊」。自1992年以來從沒有於美職棒的分區中贏得冠軍。奧克蘭運動家成績糟糕,而且班費又少。對比美職棒的班霸 - 紐約洋基隊每年花上 1.2 億美金在球員薪水上,運動家卻只有可憐的 4,000 萬,只及洋基的三分一。班費拮据下,運動家陣容中的優秀選手便屢屢被對手挖角。在 2001年,運動家更被迫出售陣中的三名主力,其中兩人便是被紐約洋基及波士頓紅襪「刧走」。如果你是球隊的總經理,怎麼才能找到擊倒歌利亞的小石子?

面對捉襟見肘的資源,運動家球隊的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 必須因時制宜,訂造合適自己的一套策略。無法挖角多項全能的明星球員,那就只着眼於某一能力突出的好球員。而比恩的挑人策略很簡單:高上壘率。當時評估一名棒球員的好與壞,全壘打是最為主流的指標。比恩則把不顯眼的「上壘率」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簽下多個「不起眼」的球員。

在比恩對棒球的哲學中,球員總是想擊出全壘打,想當球隊的英雄。但事實上就算世界上最好的球員也不能保証每場賽事中能揮出一個全壘打。比起難以預料的全壘打,他寧可選擇穩定的上壘率,把風險和失誤降到最低才是最重要。不管是安打或者四壞球保送,只要能夠上壘就已經足夠;與其期待著運氣好時能大勝對手,倒不如保守地盡力增加贏球的機率。

比恩的求生策略,即時招來球迷的噓聲、球員的不解、同僚的不合作以至同行間的嘲笑。然而他對於自己的信念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依然堅持到底。在 2002年,在比恩的管理下奧克蘭運動家創下了20連勝的大聯盟紀錄;勝出場數高達103 場,與「歌利亞」洋基隊並列第一;他們是最窮的球隊之一,季賽戰績竟然可以在全聯盟30 隊裡排名第二

無論在球場或是商場,小資本要對抗大財團,大衛要對抗哥利亞,必須善用策略,尋找手中的小石子。如果不能千方百計的以最少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效益,那就難以譜出戰勝巨人的史詩式戰役。